魏國郡縣表(咸熙二年‧公元265年)
說明:「*」為漢靈帝中平元年(184年)後新置或復置的郡縣;「¹」為《中國歷史地圖集‧三國》中有標示的無考縣份
州名(縣數)
州治
郡名(縣數)
郡治
下轄縣名
備注
司隸 (68)
洛陽
建安十八年(213年),省司隸,河南尹入豫州,河東、河內二郡入冀州,三輔、弘農郡入雍州
黃初元年(220年),以河南、河內、河東、弘農四郡復置司隸,又稱司州
河南尹 (21)
洛陽縣
洛陽縣、鞏縣、河陰縣、成皋縣、緱氏縣、新城縣、偃師縣、梁縣、新鄭縣、穀城縣、陸渾縣、陽城縣、#陽翟縣、#滎陽縣、#京縣、#密縣、#卷縣、#陽武縣、#苑陵縣、#中牟縣、#開封縣
帶#縣份為正始三年(242年)所設之滎陽郡轄縣,後廢,縣還河南尹
魏改平陰縣為河陰縣
省併縣份:河南縣
無考縣份:平縣
河內郡 (15)
懷縣
懷縣、河陽縣、軹縣、沁水縣、溫縣、州縣、平皋縣、山陽縣、武德縣、修武縣、#汲縣、#共縣、#獲嘉縣、#朝歌縣、#林慮縣
帶#縣份為黃初年間所設之朝歌郡(屬冀州)轄縣,後廢,縣還河內郡
無考縣份:陽樊縣、波縣
弘農郡 (7)
弘農縣
弘農縣、陝縣、黽池縣、宜陽縣、盧氏縣、湖縣、華陰縣
河東郡 (13)
安邑
安邑、聞喜縣、垣縣、汾陰縣、大陽縣、猗氏縣、解縣、蒲坂縣、河北縣、濩澤縣、端氏縣、新安縣、*汾陽縣
*平陽郡 (10)
平陽縣
平陽縣、楊縣、永安縣、蒲子縣、襄陵縣、絳邑、臨汾縣、北屈縣、皮氏縣、*狐讘縣
正始八年(247年),析河東郡置平陽郡
*野王郡 (1)
野王縣
野王縣
咸熙元年(264年),升野王典農校尉為野王郡,野王縣屬之,餘縣無考
*原武郡 (1)
原武縣
#原武縣
咸熙元年(264年),升原武典農校尉為原武郡,原武縣屬之,餘縣無考
帶#縣份為正始三年(242年)所設之滎陽郡轄縣,後廢,縣還河南尹
豫州 (87)
譙縣 ↓ 項縣 ↓ 安城
東漢豫州治譙縣,魏初亦同;明帝年間徙治項城,正始年間徙治安城[4]
潁川郡 (8)
陽翟縣 許昌縣
許昌縣、長社縣、潁陰縣、臨潁縣、郾縣、鄢陵縣、新汲縣、召陵縣
無考縣份:綸氏縣、襄縣、潁陽縣¹
汝南郡 (24)
平輿縣 新息縣
新息縣、安陽縣、安城縣、慎陽縣、宜春縣、上蔡縣、平輿縣、定潁縣、灈陽縣、吳房縣、西平縣、新陽縣、西華縣、陽安縣、郎陵縣、#汝陰縣、#慎縣、#原鹿縣、#固始縣、#鮦陽縣、#新蔡縣、#襃信縣、#汝陽縣、#南頓縣
帶#縣份為黃初三年(222年)所設之汝陰郡轄縣,後於嘉平年間省,縣還汝南郡
無考縣份:㶏強縣¹、富波縣¹、宜祿縣、征羌縣、思善縣
梁國 (8)
下邑 睢陽縣
睢陽縣、下邑、虞縣、碭山縣、鄢縣、蒙縣、寧陵縣、陽夏縣
省併縣份:穀熟縣
無考縣份:薄縣
陳國 (5)
陳縣
陳縣、柘縣、武平縣、長平縣、項縣
無考縣份:寧平縣、新平縣、扶樂縣¹
沛國 (5)
沛縣
沛縣、杼秋縣、公丘縣、豐縣、廣戚縣
省併縣份:臨睢縣、太丘縣
無考縣份:穀陽縣、鄲縣、向縣、建平縣
魯郡 (6)
魯縣
魯縣、騶縣、蕃縣、薛縣、卞縣、汶陽縣
*譙郡 (15)
譙縣
譙縣、城父縣、酇縣、#宋縣、#苦縣、#蕭縣、#相縣、#銍縣、#符離縣、#竹邑縣、#龍亢縣、#洨縣、#𧈬縣、#蘄縣、#山桑縣
建安末年,析沛郡置譙郡
帶#者為景初二年(238年)從汝陰、陳、沛三郡移入的縣份
*弋陽郡 (5)
西陽縣
西陽縣、西陵縣、軑縣、弋陽縣、期思縣
建安二十三年(218年),析汝南、江夏二郡置弋陽郡
*安豐郡 (4)
安風縣
安風縣、雩婁縣、蓼縣、安豐縣
黃初初年,析廬江郡(屬揚州)置安豐郡
*襄城郡 (7)
襄城縣
襄城縣、定陵縣、昆陽縣、舞陽縣、父城縣、郟縣、*繁昌縣
咸熙元年(264年),升襄城典農中郎將為襄城郡
冀州 (121)
高邑 ↓ 鄴 ↓ 信都
東漢冀州治高邑,漢靈帝年間徙治鄴,黃初年間徙治信都[5]
魏郡 (9)
鄴縣
鄴縣、繁陽縣、內黃縣、魏縣、黎陽縣、陰安縣、斥丘縣、#蕩陰縣、*長樂縣[需要消歧义]
帶#縣份為黃初年間所設之朝歌郡(屬冀州)轄縣,後廢,縣還魏郡
省併縣份:梁期縣
鉅鹿郡 (8)
癭陶縣
癭陶縣、鉅鹿縣、楊氏縣、南䜌縣、下曲陽縣、平鄉縣、鄡縣、*大陸縣
趙國 (6)
邯鄲縣 房子縣
房子縣、元氏縣、平棘縣、高邑、中丘縣、柏人縣
常山郡 (7)
元氏縣 真定縣
真定縣、井陘縣、南行唐縣、靈壽縣、九門縣、上曲陽縣、*石邑
省併縣份:欒城縣、蒲吾縣
無考縣份:都鄉縣
中山國 (11)
盧奴縣
盧奴縣、魏昌縣、安喜縣、蒲陰縣、望都縣、唐縣、北平縣、廣昌縣、毋極縣、安國縣、蠡吾縣
無考縣份:新市縣
安平郡 (15)
信都縣
信都縣、南宮縣、下博縣、武邑、堂陽縣、觀津縣、扶柳縣、經縣、安平縣、饒陽縣、南深澤縣、廣宗縣、阜城縣、*博陸縣、*棗強縣
無考縣份:武遂縣
平原郡 (9)
平原縣
平原縣、高唐縣、安德縣、西平昌縣、般縣、鬲縣、博平縣、聊城縣、茌平縣
平原郡故屬青州,建安十八年(213年)改屬冀州
勃海郡 (9)
南皮縣
南皮縣、東光縣、浮陽縣、高城縣、重合縣、蓚縣、廣川縣、#章武縣、*饒安縣
帶#縣份為建安末年所設之章武郡(屬冀州)轄縣,嘉平年間廢,縣還勃海郡
河間郡 (10)
樂成縣
樂成縣、武垣縣、鄚縣、易城縣、中水縣、成平縣、高陽縣、#東平舒縣、#文安縣、#束州縣
帶#縣份為建安末年所設之章武郡(屬冀州)轄縣,嘉平年間廢,縣還河間郡
無考縣份:弓高縣
清河郡 (7)
甘陵縣
甘陵縣、清河縣、東武城縣、繹幕縣、貝丘縣、靈縣、鄃縣
漢桓帝建和二年(148年)更名為甘陵郡,魏復名清河郡
*樂陵國 (5)
厭次縣
厭次縣、樂陵縣、陽信縣、*新樂縣、*漯沃縣
建安十八年(213年),析平原、勃海二郡置樂陵郡
*廣平郡 (16)
曲梁縣
曲梁縣、廣平縣、易陽縣、武安縣、涉縣、南和縣、平恩縣、邯鄲縣、襄國縣、任縣、曲周縣、列人縣、廣年縣、斥章縣、*肥鄉縣、*臨水縣
黃初二年(221年),析魏郡置廣平郡
*陽平郡 (9)
館陶縣
館陶縣、元城縣、清淵縣、衛縣、發干縣、東武陽縣、頓丘縣、陽平縣、*樂平縣
黃初二年(221年),析魏郡置陽平郡
兗州 (64)
昌邑 ↓ 鄄城 ↓ 廩丘
東漢兗州治昌邑,興平二年(195年),曹操領兗州牧,徙治鄄城;魏初徙治廩丘[6]
陳留郡 (15)
陳留縣
陳留縣、小黃縣、浚儀縣、尉氏縣、雍丘縣、襄邑、濟陽縣、外黃縣、平丘縣、封丘縣、酸棗縣、長垣縣、扶溝縣、圉縣、考城縣
省併縣份:東昏縣
無考縣份:己吾縣¹
東郡 (5)
濮陽縣
濮陽縣、燕縣、白馬縣、廩丘縣、鄄城縣
省併縣份:樂平縣(陽平郡之樂平縣非此樂平縣)
濟陰郡 (9)
定陶縣
定陶縣、寃句縣、成陽縣、乘氏縣、句陽縣、單父縣、成武縣、己氏縣、離狐縣
山陽郡 (8)
昌邑縣
昌邑縣、高平縣、鉅野縣、湖陸縣、南平陽縣、方與縣、金鄉縣、瑕丘縣
無考縣份:東緡縣¹、防東縣
任城郡 (3)
任城縣
任城縣、亢父縣、樊縣
東平國 (8)
無鹽縣 壽張縣
壽張縣、須昌縣、無鹽縣、富成縣、東平陸縣、寧陽縣、范縣、剛縣
無考縣份:鄣縣
濟北國 (5)
盧縣
盧縣、蛇丘縣、東阿縣、穀城縣、臨邑
無考縣份:成縣
泰山郡 (11)
奉高縣
奉高縣、博縣、梁甫縣、鉅平縣、山茌縣、#嬴縣、#萊蕪縣、#南武陽縣、#南城縣、#牟縣、*平陽縣
帶#縣份為建安末年所設之嬴郡轄縣,後廢,縣還泰山郡
徐州 (46)
郯縣 ↓ 下邳 ↓ 彭城
東漢徐州治郯縣,漢末徙治下邳,魏初徙治彭城[7]
下邳郡 (11)
下邳縣
下邳縣、曲陽縣、良成縣、下相縣、司吾縣、取慮縣、睢陵縣、僮縣、徐縣、夏丘縣、淮陵縣
魏吳兩界棄地:高山縣、盱台縣、東城縣、潘旌縣
彭城國 (6)
彭城縣
彭城縣、留縣、傅陽縣、武原縣、呂縣、梧縣
無考縣份:菑丘縣
東海國 (11)
郯縣
郯縣、襄賁縣、戚縣、祝其縣、朐縣、厚丘縣、蘭陵縣、氶縣、昌慮縣、合鄉縣、利城縣
建安三年(198年),析東海國設利城郡,利城縣屬之,餘縣無考,曹魏省,縣還東海國
琅邪國 (9)
開陽縣
開陽縣、臨沂縣、陽都縣、繒縣、即丘縣、安丘縣、劇縣、*華縣、*費縣
無考縣份:西海縣
廣陵郡 (4)
廣陵縣 射陽縣 淮陰縣
淮陰縣、淮浦縣、海西縣、淩縣
魏吳兩界棄地:廣陵縣、江都縣、海陵縣、射陽縣、高郵縣、堂邑、輿縣、東陽縣、安平縣、鹽瀆縣
*東莞郡 (5)
東莞縣
東莞縣、東安縣、臨朐縣、廣縣、蒙陰縣
建安三年(198年),析琅邪、齊郡(屬青州)二郡置東莞郡
建安末年,析琅邪國設東安郡,東安縣屬之,餘縣無考,建安十九年(214年)省,縣還東莞郡
青州 (57)
臨菑
齊國 (10)
臨菑縣
臨菑縣、西安縣、般陽縣、昌國縣、 東安平縣、益都縣、*廣饒縣、*新沓縣、*新汶縣、*南豐縣
魏改益縣為益都縣
濟南國 (8)
東平陵縣
東平陵縣、於陵縣、歷城縣、東朝陽縣、菅縣、鄒平縣、祝阿縣、漯陰縣
無考縣份:著縣¹、台縣¹、土鼓縣¹、梁鄒縣¹
樂安郡 (9)
臨濟縣 高苑縣
高苑縣、臨濟縣、博昌縣、利縣、蓼城縣、壽光縣、千乘縣、樂安縣、蓋縣
北海國 (5)
劇縣 平壽縣
平壽縣、下密縣、膠東縣、即墨縣、都昌縣
無考縣份:拒縣、觀陽縣¹
東萊郡 (12)
黃縣
黃縣、掖縣、當利縣、盧鄉縣、曲成縣、惤縣、#長廣縣、#牟平縣、#東牟縣、#不其縣、#昌陽縣、#*挺縣
帶#縣份為建安初年所設之長廣郡轄縣,後廢,縣還東萊郡
無考縣份:葛盧縣
*城陽郡 (13)
東武縣
東武縣、莒縣、姑幕縣、諸縣、壯武縣、淳于縣、高密縣、營陵縣、朱虛縣、昌安縣、平昌縣、夷安縣、黔陬縣
建安三年(198年),析琅邪(屬徐州)、北海二郡置城陽郡
荊州 (64)
漢壽 ↓ 襄陽 ↓ 宛 ↓ 新野
東漢荊州治漢壽,劉表領州牧時徙治襄陽;建安十三年(208年)八月,劉琮降曹,曹魏得荊州
赤壁之戰(208年10月)後,荊州南部入吳,曹魏主要領有荊州北部之南陽、襄陽、南鄉三郡
此後魏、吳各置荊州,魏之荊州初治宛,正始年間徙治新野[8]
南陽郡 (27)
宛縣
宛縣、冠軍縣、新野縣、西鄂縣、雉縣、魯陽縣、犨縣、堵陽縣、博望縣、舞陰縣、比陽縣、棘陽縣、湖陽縣、隨縣、淯陽縣、涅縣、鄧縣、酈縣、穰縣、朝陽縣、蔡陽縣、安眾縣、#安昌縣、#平氏縣、#葉縣、#*平林縣、#*義陽縣
中平年間,析南陽郡設章陵郡,章陵縣屬之,餘縣無考,後省,章陵縣改屬義陽郡
黃初三年(222年),魏改章陵縣為安昌縣
帶#縣份為黃初初年所設之義陽郡轄縣,嘉平年間廢,縣還南陽郡
無考縣份:復陽縣、成都縣、襄鄉縣
江夏郡 (5)
西陵縣 沙羡縣 石陽縣 安陸縣 [9]
*石陽縣、鄳縣、安陸縣、南新市縣、#平春縣
石陽縣為孫吳於漢末所置
帶#縣份為黃初初年所設之義陽郡轄縣,嘉平年間廢,縣還江夏郡
吳佔縣份:沙羡縣、竟陵縣、雲杜縣、鄂縣、下雉縣、蘄春縣
省併縣份:邾縣
*襄陽郡 (8)
襄陽縣
襄陽縣、中盧縣、山都縣、宜城縣、邔縣、臨沮縣、#鄀縣、*旍陽縣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析南郡置襄陽郡
旍陽縣為孫吳於漢末所置
帶#縣份為黃初初年所設之義陽郡轄縣,嘉平年間廢,縣還襄陽郡
*南鄉郡 (8)
南鄉縣
南鄉縣、順陽縣、酇縣、丹水縣、武當縣、陰縣、筑陽縣、析縣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析南陽郡置南鄉郡
魏興、新城、上庸三郡皆原屬益州漢中郡,魏佔其地後置郡,故歸屬荊州
*魏興郡 (西城郡)(5)
西城縣
西城縣、安陽縣、#錫縣、*魏陽縣、*平陽縣
建安二十年(215年),析漢中郡置西城郡,魏文帝改名為魏興郡
帶#縣份為太和二年(228年)所設之錫郡轄縣,景初元年(237年)廢,縣還魏興郡
*新城郡 (5)
房陵縣
房陵縣、*秭歸縣、*昌魏縣、*沶鄉縣、*夷陵縣
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析漢中郡置房陵郡,領房陵縣;黃初元年(220年),魏將房陵郡、上庸郡合併設置新城郡
黃初年間置綏陽縣,後改名為秭歸縣
*上庸郡 (6)
上庸縣
#上庸縣、#安富縣、武陵縣、巫縣、 廣昌縣、*建始縣
建安二十年(215年),析漢中郡置上庸郡,領上庸、錫二縣,黃初元年(220年)省入新城郡;太和二年(228年)重置,兩年後又廢;景初元年(237年)再置,嘉平中期又省;甘露四年(259年)再分新城郡置上庸郡
帶#縣份為太和二年(228年)所設之錫郡轄縣,景初元年(237年)廢,縣還上庸郡
揚州 (12)
歷陽 ↓ 壽春 ↓ 合肥 ↓ 壽春
東漢揚州治歷陽,漢末徙治壽春;後壽春為袁術所據,徙治曲阿;建安二年(197年),袁術敗亡,還治壽春
建安初年,曹魏領有揚州西北角之九江(魏改為淮南)、廬江二郡,其餘部為孫策所佔,後廬江郡南部亦入東吳
此後魏、吳各置揚州;魏之揚州仍治壽春,不久徙治合肥;正始初年,復治壽春[10]
淮南郡 (九江郡)(8)
壽春縣
壽春縣、合肥縣、成德縣、下蔡縣、義成縣、西曲陽縣、平阿縣、鍾離縣
黃初二年(221年),魏改九江郡為淮南國,嘉平元年(249年),改為淮南郡
魏吳兩界棄地:當塗縣、陰陵縣、浚遒縣
吳佔縣份:阜陵縣、全椒縣、歷陽縣
廬江郡 (4)
舒縣 皖縣 陽泉縣 六安縣[11]
陽泉縣、龍舒縣、六安縣、灊縣
魏吳兩界棄地:舒縣、居巢縣
吳佔縣份:臨湖縣、襄安縣、皖縣、尋陽縣
*雍州 (58)
姑臧 ↓ 長安
興平元年(194年),析涼州河西之武威、張掖、酒泉、敦煌、西海五郡置雍州,州治姑臧
建安十八年(213年),省涼州,與司隸之三輔、弘農郡一同併入雍州,徙治長安
京兆郡 (秦國)(10)
長安縣
長安縣、霸城縣、杜縣、鄭縣、藍田縣、商縣、上洛縣、陰槃縣、高陸縣、萬年縣
魏改京兆尹為京兆郡
魏改霸陵縣為霸城縣,改杜陵縣為杜縣,改高陵縣為高陸縣
省併縣份:長陵縣、陽陵縣
無考縣份:新豐縣¹
馮翊郡 (9)
高陵縣 臨晉縣
臨晉縣、池陽縣、重泉縣、頻陽縣、粟邑、蓮勺縣、郃陽縣、夏陽縣、*下邽縣
魏改左馮翊為馮翊郡
省併縣份:雲陽縣(改撫夷護軍)、祋祤縣(改泥陽縣)
無考縣份:衙縣
扶風郡 (11)
槐里縣
槐里縣、始平縣、鄠縣、郿縣、武功縣、美陽縣、#雍縣、#渝麋縣、#杜陽縣、#陳倉縣、#汧縣
魏改右扶風為扶風郡
帶#縣份為中平六年(189年)所設之漢興郡轄縣,黃初年間省,縣還扶風郡
省併縣份:安陵縣、茂陵縣
無考縣份:栒邑
北地郡 (2)
泥陽縣
泥陽縣、富平縣
廢棄縣份:弋居縣、廉縣、參䜌縣、靈州縣
安定郡 (6)
臨涇縣
臨涇縣、朝那縣、烏枝縣、西川縣、*涇陽縣、*陰密縣
魏改三水縣為西川縣
廢棄縣份:彭陽縣、陰槃縣、高平縣
*新平郡 (2)
漆縣
漆縣、鶉觚縣
興平元年(194年),析安定、扶風二郡置新平郡
黃初年間,魏文帝析雍州之隴西、天水、南安、廣魏四郡置秦州,隨後廢,四郡還雍州
隴西郡 (5)
狄道 襄武縣
襄武縣、狄道、臨洮縣、首陽縣、鄣縣
廢棄縣份:枹罕縣、河關縣、安故縣、氐道、大夏縣、白石縣
天水郡 (6)
冀縣
冀縣、上邽縣、顯親縣、成紀縣、西縣、*新陽縣
魏改漢陽郡為天水郡
無考縣份:勇士縣、隴縣、望垣縣、阿陽縣、蘭干縣
廣魏郡 (4)
臨渭縣
*臨渭縣、*清水縣、平襄縣、略陽縣
建安十八年(213年),改永陽郡為廣魏郡
*南安郡 (3)
豲道
豲道、*新興縣、*中陶縣
中平五年(188年),析漢陽郡置南安郡
涼州 (39)
武威
東漢涼州治隴縣,靈帝時徙治冀縣;建安十八年(213年),省涼州入雍州
黃初元年(220年),析雍州之河西八郡復置涼州,治武威
金城郡 (4)
允吾縣 榆中縣
榆中縣、允街縣、金城縣、浩亹縣
無考縣份:允吾縣、枝陽縣¹、令居縣¹
武威郡 (5)
姑臧縣
姑臧縣、宣威縣、揟次縣、蒼松縣、顯美縣
無考縣份:武威縣¹、張掖縣、休屠縣、鷥鳥縣、樸𠟼縣、媼圍縣、鸇陰縣¹、袓厲縣¹、左騎千人官
張掖郡 (7)
觻得縣
觻得縣、昭武縣、屋蘭縣、驪靬縣、番和縣、刪丹縣、氐池縣
酒泉郡 (9)
祿福縣
祿福縣、表氏縣、樂涫縣、玉門縣、會水縣、沙頭縣、安彌縣、延壽縣、乾齊縣
敦煌郡 (8)
敦煌縣
敦煌縣、冥安縣、效穀縣、淵泉縣、廣至縣、龍勒縣、*宜禾縣、*陽關縣
西海郡 (1)
居延縣
居延縣
建安十八年(213年),廢張掖居延屬國,改設西海郡
*西郡 (1)
日勒縣
日勒縣
興平二年(195年),析張掖郡置西郡
*西平郡 (4)
西都縣
*西都縣、破羌縣、臨羌縣、安夷縣
建安末年,析金城郡置西平郡
并州 (42)
晉陽
建安十八年(213年),因匈奴、羌胡、鮮卑等部族侵擾,地界荒廢,故省并州入冀州
黃初元年(220年),以陘嶺以南復置并州,省去上郡、雲中、五原、定襄、朔方五郡
太原郡 (13)
晉陽縣
晉陽縣、陽曲縣、榆次縣、於離縣、盂縣、狼孟縣、陽邑、大陵縣、祁縣、平陶縣、京陵縣、中都縣、鄔縣
廢棄縣份:慮虒縣
上黨郡 (11)
長子縣 壺關縣[12]
壺關縣、潞縣、屯留縣、長子縣、泫氏縣、高都縣、銅鞮縣、涅縣、襄垣縣、猗氏縣、穀遠縣
省併縣份:陽阿縣
西河郡 (4)
平定縣 離石縣 茲氏縣
茲氏縣、界休縣、離石縣、中陽縣
西河郡於漢末因匈奴侵擾而荒廢,黃初二年(221年)於茲氏縣復置西河郡
廢棄縣份:平定縣、美稷縣、樂街縣、皋狼縣、平周縣、平陸縣、益蘭縣、圜陰縣、藺縣、圜陽縣、廣衍縣
雁門郡 (5)
陰館縣 廣武縣[13]
廣武縣、汪陶縣、原平縣、繁畤縣、崞縣
廢棄縣份:陰館縣、樓煩縣、劇陽縣、平城縣、馬邑、埒縣、鹵城縣、彊陰縣、武州縣
*新興郡 (6)
九原縣
九原縣、定襄縣、雲中縣、廣牧縣、平城縣、馬邑
建安二十年(215年),撤銷雲中、定襄、五原、朔方四郡,其地廢棄,析太原郡置新興郡,以安置四郡歸民
*樂平郡 (3)
樂平縣
樂平縣、陽阿縣、上艾縣
建安二十一年(216年),析常山、上黨二郡置樂平郡
魏改沾縣為樂平縣
幽州 (62)
薊縣
建安十八年(213年),省幽州入冀州;黃初元年(220年),以原郡縣復置幽州
范陽郡 (涿郡)(8)
涿縣
涿縣、良鄉縣、方城縣、遒縣、故安縣、范陽縣、北新城縣、*容城縣
黃初七年(226年),魏改涿郡為范陽郡
燕国 (廣陽郡)(5)
薊縣
薊縣、安次縣、昌平縣、軍都縣、廣陽縣
太和六年(232年),魏改廣陽郡為燕國
漁陽郡 (5)
漁陽縣
漁陽縣、潞縣、雍奴縣、泉州縣、安樂縣
省併縣份:狐奴縣、厗奚縣
無考縣份:平谷縣、獷平縣¹
北平郡 (4)
土垠縣
土垠縣、徐無縣、俊靡縣、無終縣
魏改右北平郡為北平郡
上谷郡 (6)
沮陽縣 居庸縣[14]
居庸縣、沮陽縣、潘縣、廣寧縣、涿鹿縣、下落縣
無考縣份:甯縣、雊瞀縣
代郡 (3)
高柳縣 代縣
代縣、平舒縣、當城縣
廢棄縣份:高柳縣、桑乾縣、道人縣、馬城縣、班氏縣、狋氏縣、北平邑、東安陽縣
昌黎郡 (遼東屬國)(2)
昌黎縣
昌黎縣、賓徒縣
正始五年(244年),魏改遼東屬國為昌黎郡
無考縣份:徒河縣、扶黎縣、險瀆縣、房縣
景初二年(238年),魏析幽州之遼東、遼西、玄菟、帶方、樂浪五郡置平州,隨後廢,五郡還幽州
遼東郡 (8)
襄平縣
襄平縣、汶縣、安市縣、西安平縣、新昌縣、平郭縣、東沓縣、*北豐縣
魏改沓氏縣為東沓縣
無考縣份:番汗縣、無慮縣、遼隊縣¹
遼西郡 (5)
陽樂縣
陽樂縣、肥如縣、海陽縣、臨渝縣、令支縣
玄菟郡 (3)
高句驪縣
高句驪縣、高顯縣、望平縣
無考縣份:西蓋馬縣、上殷台縣、候城縣、遼陽縣¹
樂浪郡 (6)
朝鮮縣
朝鮮縣、屯有縣、渾彌縣、遂城縣、鏤方縣、駟望縣
無考縣份:𧦦邯縣、浿水縣、占蟬縣¹、增地縣、昭明縣
*帶方郡 (7)
帶方縣
帶方縣、列口縣、樂都縣、長岑縣、提奚縣、含資縣、海冥縣
建安末年,析樂浪郡置帶方郡